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北京淋巴瘤国际研讨会 | 张会来教授:淋巴瘤IPI评分有待进一步改良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4/8 13:52:37  浏览量:2232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极高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而国际预后指数(IP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淋巴瘤预后评估系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学手段的发展以及淋巴瘤疾病理解的加深,IPI评分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良。在刚刚结束的2018北京淋巴瘤国际研讨会上,天津市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分享了关于淋巴瘤IPI评分的一些思考。

 
 
 
《肿瘤瞭望》: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应用统一的IPI评分存在怎样的优缺点?
 
张会来教授:国际预后指数(IPI)是临床最为简便的淋巴瘤预后评价手段,主要倾向于临床。但在美罗华及精准医学时代,IPI评分仅能反映淋巴瘤患者的部分不良预后因素,因此我认为淋巴瘤的IPI评分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良。
 
《肿瘤瞭望》:基于不同生物学特点,B细胞及T细胞淋巴瘤IPI评分是否应有所区别?
 
张会来教授: 传统的IPI评分与真实世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B细胞或T细胞淋巴瘤,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机制具有明显异质性。故而,在临床指标基础上,分子生物学标志(Biomarkers)的引入是今后IPI评分改良的趋势。
 
《肿瘤瞭望》:分子生物学标志是否应纳入IPI评分系统?哪些指标值得纳入?
 
张会来教授:毫无疑问,分子生物学标志(Biomarkers)应当纳入至IPI评分系统中,从而完善并改良IPI评分。至于哪些指标应当纳入至IPI评分系统,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例,P53、CD5、EBV、Myc以及Bcl-2等指标是DLBCL的高危因素,应当纳入至未来IPI评分系统中,进而更为精准地筛选出高危淋巴瘤患者。
 
《肿瘤瞭望》:不同的影像学手段对于IPI评分有何影响?是否所有淋巴瘤患者均应进行PET/CT检查?
 
张会来教授:并非所有淋巴瘤患者均应进行PET/CT检查,我们主张对部分淋巴瘤亚型(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进行PET/CT检查以帮助判断其预后情况,尤其是中期PET/CT检查结果与IPI评分联合,对于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及判断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反之,对于惰性淋巴瘤患者,其对于PET/CT检查并不敏感,常规的强化CT检查即可满足。
 
总结
 
当前的国际预后指数(IPI)主要基于临床指标进行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评估。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淋巴瘤研究进展的不断深入,分子生物学标志指标势必应纳入至IPI评分系统中,从而进一步完善及改良IPI评分。
 
 
专家简介
 
 
张会来
 
男,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医务处处长、淋巴瘤科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委、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其它社会兼职: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2008年受瑞士政府合作发展基金资助赴南瑞士肿瘤研究所(IOSI)在国际抗癌联盟前主席、国际著名淋巴瘤学家Franco Cavalli教授指导下从事恶性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12年赴美国佛罗里达Moffitt Cancer Center接受国际临床试验(IVSP)项目培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Oncotarget》、《Leukemia&Lymphoma》、《Medical Oncology》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MD安德森姊妹医院国际合作项目、天津市科委、卫计委和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等。先后获得第二十二届亚太抗癌大会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0年,专注于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张会来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