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热评︱晚期尿路上皮癌BISCAY研究:以生物标志物导向的免疫联合靶向治疗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10/11 15:26:01  浏览量:1571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近年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FGFR、PARP、TORC1/2抑制剂等靶向治疗在晚期尿路上皮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伴随产生了众多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在2019年ESMO大会上,一项聚焦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BISCAY研究,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选择免疫和/或靶向治疗方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益君教授团队介绍并点评BISCAY研究如下。

研究简介
 
背景:BISCAY研究入组的是晚期铂类化疗失败的尿路上皮癌患者,由多个研究队列组成,分别探索PD-L1抑制剂度伐单抗(Durvalumab)联合靶向治疗(FGFR抑制剂,PARP抑制剂,TORC1+2抑制剂)、度伐单抗单药治疗(未筛选)以及FGFR抑制剂单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根据二代测序基因突变和改变情况,晚期铂类化疗失败且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被分入以下队列。队列A将FGFR突变或融合的患者随机分入FGFR抑制剂(AZD4547)单药治疗组和度伐单抗(MEDI4736)联合FGFR抑制剂(AZD4547)治组;队列B将ATM、BRCA1/2、HRR基因改变患者使用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联合度伐单抗治疗;队列E——为mTOR抑制剂维斯图替尼(vistusertib)联合度伐单抗治疗组,本组患者生物标志物不作选择,但具有RICTOR扩增或TSC1 / 2突变也将被纳入;对于无相关基因改变的患者,将纳入队列D(度伐单抗单药治疗)和队列F(度伐单抗联合STAT3的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药物AZD9150)。主要研究终点包括靶向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主要的次要研究终点包括ORR和OS。根据PD-L1表达情况和肿瘤突变负荷(TMB)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截止2019年3月,393名患者接受了二代测序筛选。154名患者接受了药物研究和肿瘤基线评估。依据RECIST1.1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各组20%-29%不等(下表)。各组间PD-L1和TMB未保持一致。度伐单抗单药治疗(n=29)的ORR为28%(80%CI:17%-41%),1年生存率和进展率分别为12%(80%CI:3.2%-28%),45%(80%CI:24%-63%)。没有在各组中观察到肿瘤完全缓解。队列A、D和E较B和F结束较早。数据将根据近一步随访得到更新。
 
 
 
结论:靶向治疗联合度伐单抗耐受性可,但ORR未达到预期。
 
研究点评
 
2018年,全球约有54万人确诊膀胱癌,死亡人数约20万人。既往30年,针对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并没有特殊的治疗药物。近年,以5个PD-1和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今年4月新获批的FGFR抑制剂,使晚期膀胱癌进入了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除此以外抗体偶联药物(ADC)通过连接子将抗体和药物连接,发挥精确制导作用,同样在晚期膀胱癌患者中取得骄人成绩。本次ESMO会议集中报道了多项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其中的BISCAY研究对多项靶向治疗药物与免疫治疗联用进行疗效评估。
 
随着今年4月FGFR抑制剂Erdafitinib的获批,面对靶向联合免疫的疗效是否更佳,这篇研究给予了前瞻性的解答。其入组了154名晚期铂类化疗失败的尿路上皮癌患者,由多个队列组成,分别探索了PD-L1抑制剂度伐单抗联合靶向治疗(FGFR抑制剂,PARP抑制剂,TORC1+2抑制剂)、度伐单抗单药治疗(未筛选)、FGFR抑制剂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遗憾的是,靶向治疗联合度伐单抗尽管耐受性可,但ORR未达到预期。当然,由于PD-L1表达和TMB已有研究发现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但本研究中PD-L1和TMB在各组间表达水平不可比可能是重要的混杂因素。因此,目前来看,并不能轻易得出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在晚期尿路上皮癌中前景惨淡的结论,仍需要未来进一步探索。
 
专家简介
 
沈益君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德州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国际会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医师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泌尿外科质控中心督察组专家。《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泌尿分册编委,《肿瘤学杂志》、《中国肿瘤》、《中华男科学杂志》审稿专家。长期从事泌尿男生殖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主攻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手术和综合治疗。以及男性盆腔部位肿瘤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每年独立完成膀胱恶性肿瘤手术700余例,近年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研究成果写入美国NCCN膀胱癌指南,主编 《浸润性膀胱癌》,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面上项目,上海市卫计委等十余项课题。先后二十余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口头发言,包括美国泌尿外科年会(AUA),国际泌尿外科会议(SIU),全国泌尿外科年会,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年会等。2010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徐佩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医师。
2013年-2018年,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期间主持复旦大学“正谊学者”科创项目,获本科生优秀学生奖学金,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奖学金,“十月评优”优秀学生等。
2018年9月免试推荐进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篇。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上皮癌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