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中国智造 中国指南——江泽飞教授解读TNBC化疗更新要点丨2022 CSCO 指南大会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4/29 17:03:00  浏览量:806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2年CSCO指南大会于4月23-24日在线上举行。CSCO BC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介绍了2022版CSCO BC指南的更新要点。

编者按:2022年CSCO指南大会于4月23-24日在线上举行。CSCO BC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介绍了2022版CSCO BC指南的更新要点。三阴性乳腺癌(TNBC)一直以来是最难啃、最凶险的乳腺癌类型,化疗仍然为此类患者的主要选择,尽管靶向、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获益人群仍十分有限,且国内可及性有待提高。新版CSCO BC指南充分考虑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综合国内的可及性,纳入了不少中国原创研究的化疗方案及中国原创研发的新型化疗药物。
 
中国智造 中国指南
 
新版CSCO BC指南紧跟国际前沿,纳入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且以投票方式进行证据等级的划分,所有推荐证据级别均为集体表决结果。在此基础上,CSCO BC结合中国国情,充分考虑了可及性的问题。1类证据与2类证据在I级、II级、III级中是不一样的,证据好且经济负担轻的通常为I级推荐,证据好但经济负担重的可能为II级推荐。
 
以晚期TNBC解救治疗为例,江泽飞教授指出,尽管近年来靶向、免疫治疗取得重大突破,但整体上仍处于落后状态,获益人群不明确或十分有限。化疗依然是TNBC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尤其是中国原创研发的、中国主导临床研究的化疗方案获得CSCO BC指南更高的推荐级别。例如,优替德隆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微管抑制剂,其临床试验的结果曾经在国际会议、国际期刊上被报道和发表,且已获得中国NMPA批准,可及性非常好。因此,新版CSCO BC指南将优替德隆+卡培他滨由II级推荐调整为I级推荐。
 
此外,在TNBC(新)辅助化疗领域,近年来也国内涌现了大量的中国原创研究和方案,并影响了国内外的临床实践。例如,NeoCART、PATTERN等研究为TNBC铂类(新)辅助化疗提供了有力证据,SYSUCC-001研究带来了节拍卡培他滨的强化辅助治疗模式。新版CSCO BC指南也根据这些中国证据做出了更新调整。
 
TNBC新辅助化疗更新要点
 
TNBC新辅助治疗仍以紫衫联合蒽环为主要推荐。但近年来,GeparSixto、NeoCART研究显示TNBC新辅助治疗加入铂类可提高pCR率,且获得pCR的患者可提高生存获益。因此,新版指南在II级推荐中新增AC-TP(2A)。KEYNOTE-522研究证实了化疗联合PD-1的pCR率和生存获益,但国内尚无适应症,所以指南将其作为III类推荐。
 
 
2022版CSCO BC指南还新增TNBC新辅助治疗后的辅助治疗推荐。主要按达到pCR和未达到pCR进行分层。其中,基于CREATE-X研究结果,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 pCR 的患者I级推荐卡培他滨(1A)。
 
 
TNBC辅助化疗更新要点
 
CSCO BC指南将TNBC辅助化疗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始治疗和强化治疗。
 
在初始治疗推荐中,根据复发风险进行分层。对于腋结阳性或肿瘤>2 cm的高危患者,II级推荐新增TP方案(2A),III级推荐中新增AC-TP方案(2B),而FEC-T方案调整由II级调整为III级,这主要基于PATTERN研究证实紫衫+铂类的DFS优于标准方案FEC-T。对于腋结阴性且肿瘤<2 cm的低危患者,基于PLAN B研究可选择去蒽环的TC方案,且新增了TC X 6 方案。
 
 
在强化辅助治疗方面,无BRCA突变等明确生物靶点的患者,可基于CREAT-X研究选择序贯卡培他滨化疗。此外,新版指南还增加了SYSUCC-001研究的介绍,即卡培他滨节拍化疗的强化模式。
 

TNBC解救化疗更新要点
 
化疗仍然是TNBC解救治疗的主要推荐选择。新版CSCO BC指南按照紫衫类敏感和紫衫类失败进行分层推荐。
 
紫衫类敏感的推荐变化不大,基于紫衫的单药或联合方案仍为I级推荐,但去除了GP方案,主要由于此类患者的推荐仍应以紫衫治疗为主。对于紫杉类失败的患者,艾立布林方案、优替德隆+卡培他滨方案均由II级推荐调整为I级推荐,主要基于临床需求和产品可及性。Study 304、BG01-1312L等中国原创研究已证实了这些新型化疗药物可进一步改善紫衫类失败患者的PFS。在BG01-1312L研究中,与卡培他滨相比,优替德隆+卡培他滨可使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4%(4.11 vs 8.57个月,HR=0.46),死亡风险降低31%(15.7 vs 20.9个月,HR=0.69)。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