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化疗作为重要的全身治疗手段,贯穿于乳腺癌治疗的始末。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可对患者造成多方面的影响,需引起重视。加强化疗不良反应的全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多学科协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化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此,《肿瘤瞭望》在第十届中-法(国际)乳腺癌高级学术论坛上就相关问题特邀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甘露教授。
甘露教授
肿瘤瞭望:PRO是患者临床结局的报告形式之一,对患者进行PRO评估有何重要意义?
甘露教授:PRO(患者报告结局)即通过访谈、自评问卷等形式获得直接来自患者报告的临床资料。这是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功能状态以及治疗感受的报告,不包括医护人员及其他任何人员的解释。PRO用以反映患者的主观感受、自觉症状以及与治疗措施选择密切相关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对自己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治疗反应的真正感受,既能够体现药物治疗是否有疗效,也能够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PRO以患者为中心,所以现在很多新药研究的次要终点都涵盖了PRO,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新药更好的服务患者。
肿瘤瞭望:患者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对于化疗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该如何进行分层管理?
甘露教授:化疗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包括恶心、呕吐、神经毒性、乏力等,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不同治疗阶段的患者会用到不同药物,而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说,早期接受化疗的患者更多会用到蒽环紫杉类药物,其常见不良反应有白细胞降低、周围神经毒性、心脏毒性,脱发等,同时患者还会有恶心、呕吐,乏力等。晚期乳腺癌患者还会出现手足综合征、间质性肺病等不良反应。
对于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我们需要进行分层管理,因为不同药物所致白细胞下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我们根据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风险程度,把患者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大类。对于高风险患者,我们建议采用一级预防,让患者平安的度过化疗过程。对于其他患者,我们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的一般状态以后,再决定是否要进行预防给药。但是在临床上,一级预防会有很多的局限性。第一,部分药物未进入医保目录,患者受经济因素限制,不愿意接受相关药物治疗。第二,患者由于自身因素会抱有风险侥幸心理,所以不愿意接受相关的治疗药物。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采用二级预防。即当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和发热后,第二次化疗时我们也可以预防性使用升白药物。
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我们要明确化疗的目的是什么,早期的患者是以治愈为目的,这时给药的剂量强度和剂量密度就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让患者尽可能按期足量的完成治疗。如果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化疗减量或者推迟治疗,会影响患者整体治疗的疗效,这时我会尽量采取预防给药,以便让患者能够按期足量的完成化疗。对于晚期或状态较差的患者,这时我们更追求较好的生活质量。对于骨髓功能较差的患者,即使进行了二级预防,效果也不是特别好,这时我们就会考虑减量并延长用药间隔时间,让患者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中度过化疗的不良反应。
肿瘤瞭望: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在您的临床实践中会如何对患者进行心脏毒性的管理?
甘露教授: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仍然是患者治疗中的经典方案,但心脏毒性的确是乳腺癌蒽环药物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对心脏毒性进行管理。首先我们要看患者是否有高危因素,如果患者不存在相关高危因素,我们在用药过程中要控制给药剂量,不能超过其终身累积剂量,尽量将药物控制在安全范围。同时,我们还可以考虑使用一些保护心脏的药物如右雷佐生。另外使用脂质体阿霉素带来的心脏毒性相对较小,对于晚期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我认为心脏毒性的管理应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可以从选择化疗药物、剂量控制、不良反应预防、药物剂型改变、给药模式改变等方面进行管理。
甘露教授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科普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常委
重庆市肿瘤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诊疗专家组成员
1998年-2000年及2012年分别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
Pitié-Salpêtrière医院肿瘤中心和南特René Gauducheau
西部肿瘤研究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