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新见·人物》丨专访沈镇宙教授:坚守使命,不负生命之托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10/13 15:12:09  浏览量:643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乳腺癌已成为我国新发病例最多的癌症,2020年我国女性新发癌症病例数为209万,其中乳腺癌患者就有42万,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

 
前言:乳腺癌已成为我国新发病例最多的癌症,2020年我国女性新发癌症病例数为209万,其中乳腺癌患者就有42万,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自2007年,我国首部乳腺癌诊疗指南——《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以下简称“CBCS指南”)于《中国癌症杂志》正式发表后,十几年间该指南几经更新,成为了乳腺癌临床医生重要的临床实践参考书。指南的更新过程也是我国乳腺癌治疗逐步走向规范化的历程。而从医五十载,人称“东方圣手”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镇宙教授,也是乳腺癌规范化治疗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沈镇宙教授(左)和黄亮教授(右)
 
《新见·人物》是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推出的全新栏目,青年学者对话乳腺癌领域大家,将流金岁月落于纸面,把心路过往信手品悟,一期一会一篇章,为你讲述每一个真实的传奇力量,献给所有关注乳腺癌患者命运的读者。本期我们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亮教授采访沈镇宙教授,请他就指南规范和学术著作的编写初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的建立、早年从医经过和助力患者康复进行了回顾。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和《乳腺肿瘤学》“诞生记”
 
黄亮教授:2007年,首部乳腺癌诊疗指南——《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发表于《中国癌症杂志》,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该指南的编写背景及初衷。

沈镇宙教授:为了更全面、更快速地提高我国乳腺癌诊治的整体水平,2006年,在时任CBCS主任委员邵志敏教授的倡议下,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参考St.Gallen共识及NCCN等指南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广泛征求专委会委员意见并经过多次修改后,2007年,首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在《中国癌症杂志》发表。
 
△邵志敏教授与沈镇宙教授
 
“CBCS指南”是根据我国的临床实际情况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制订的,同时我们也会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每两年进行一次更新。每次指南更新之前,专委会都会与多学科专家进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及建议后进行下一版更新。每次更新后,及时进行指南推广,让各级医院及时获得新的指南规范,让众多乳腺癌患者接受规范化的诊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
 
黄亮教授:很多从事乳腺疾病诊疗方向的医生,都有一本厚厚的案头书——《乳腺肿瘤学》,还请作为主编的沈教授,回顾一下这本巨著的前世今生。

沈镇宙教授: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的乳腺癌诊疗水平,2011年我们开始筹备出版乳腺癌领域专著。2013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集结了国内近百位来自临床与科研专业领域的专家,以其临床专长和研究方向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撰写了第一版《乳腺肿瘤学》。
 
第一版《乳腺肿瘤学》的出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成为了乳腺癌领域重要的教科书与工具书。《乳腺肿瘤学》不同于其他专著,在内容安排上,其对临床、病理、影像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划分,详尽地阐述了各种分类、分型、分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与方案。如今,该专著已经更新了两版,第三版也在紧张筹备中。希望今后年轻一代的专家能够将这本专著继续进行传承,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实践。
 
△第二版《乳腺肿瘤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的“成长史”
 
黄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建科已有20多年,请您回顾科室建立及发展过程。

沈镇宙教授:20年前,当时受医院条件的制约,乳腺外科和胸外科共同开展乳腺癌的诊疗工作。2000年乳腺外科形成了独立的科室,这也使得乳腺外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今,在邵志敏教授的领导下,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去年乳腺恶性肿瘤手术量突破8000例,科室的临床诊疗水平也和国际接轨。此外,科研工作也蓬勃发展,多项研究成果夯实了循证医学证据,也对国内外指南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也在世界上发出了更多属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中国之声”。
 
△沈镇宙教授查房
 
2019年在国际上率先绘制出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图谱,并据此提出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了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IM)、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AR)、基底样免疫抑制型(BLIS)、间质型(MES);并针对每个亚型鉴定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邵志敏教授
 
今年,乳腺外科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当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代谢物图谱,优化了既往分型标准,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方向。未来,乳腺外科团队还将继续深挖“三阴性乳腺癌”这颗毒瘤,切实地帮助更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
 
△论文首页截图
 
东方圣手——沈镇宙教授的“从医回忆录”
 
黄亮教授:您从医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人称“东方圣手”,请您回忆一下您最开始参加工作的情形。

沈镇宙教授:1957年,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的一名医生。1959年,我调岗至乳腺外科。当时我们对肿瘤的认识不够深入,乳腺癌患者治疗手段也较少,外科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没有明确的手术治疗指征;内科治疗药物缺乏,放疗手段也较为简单。
 
△沈镇宙教授与李月云教授
 
在我的老师——李月云教授的倡导下,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逐步建立。20世纪60年代中期,化疗药物开始逐步在临床丰富,如何将乳腺癌患者的化疗与手术治疗进行衔接也成为了临床医生考虑的问题,我们也做了相关研究。受肝癌患者治疗的启发,我们对手术后的患者给予了化疗,一些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获得了较长的生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们也尝试在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给予化疗药物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明显,自此,新辅助治疗的大门打开,后来也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沈镇宙教授在手术中
 
1978年,我开始在外科手术治疗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当时扩大根治术和根治手术较为火热,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汇总,并对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率约99%),发现扩大根治术在Ⅲ期患者中治疗效果最好,也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沈镇宙教授
 
黄亮教授:同伴互助是乳腺癌患者康复的重要方式,您创办了国内第一个乳腺癌患者俱乐部。还请您介绍这个乳腺癌患者组织。

沈镇宙教授:1997年,我为一位中国香港女士做了乳腺癌手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患者要向我表示物质上的感谢,被我谢绝。最后,这位女士要捐赠医院10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100万可是一个大数目,我们医院还办了一个盛大的捐赠仪式。在医院同意后,我想将其中一部分费用用于为乳腺癌患者的康复,本来这部分费用就来自乳腺癌患者捐赠,用来造福其他乳腺癌患者非常合理,也得到捐赠者的大力支持。
 
在当时,没有一个成规模的乳腺癌患者康复组织,很多患者思想比较消极、迷茫,甚至搞一些迷信活动。我们就想成立一个乳腺癌患者组织,通过介绍乳腺癌的防治知识,让既往的乳腺癌患者来分享心得,促进患者之间互相鼓励帮助。2003年,我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乳腺癌患者俱乐部——“妍康沙龙”。目前,“妍康沙龙”会员已经发展到8.9万,依托我们医院的专业实力,从专业的角度给患者以支持、指导和帮助,引导患者之间互相帮扶。形成“医、护、患”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癌症康复俱乐部。
 
△沈镇宙教授从医50年学术研讨会
 
黄亮教授:感谢您为我们回顾早期乳腺外科综合治疗状况和您工作初期的情形,从您的讲述中我们得知,从1957年参加工作起,您一直在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默默奉献着。回顾历史,正是在无数位向您一样的前辈的无私奉献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才更加专业化、个体化,而一系列指南和专著的出版和发表,又保证了乳腺癌患者治疗的规范化。再次感谢您和老一辈专家、教授的付出,我们年轻一代今后也将继续向您们学习,扛起“乳腺癌规范化治疗”的大旗,继续进行新的探索。
 
专家简介
沈镇宙教授
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至1964年,师从我国肿瘤外科学奠基人之一的李月云教授,攻读肿瘤外科学研究生。1989年至2005年,担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1992年到199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肿瘤学院外科学习。目前担任肿瘤医院外科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教授。
曾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上海市乳腺疾病防治中心主任等。2000年起任《中国癌症杂志》、《抗癌》杂志主编。
已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乳腺癌》、《肿瘤外科手术学》、《乳腺肿瘤学》《肿瘤医学》等十四本主编。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次,数次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及“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荣获中国医师奖、复旦大学校长奖。
 
专家简介
黄亮教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科主任助理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肿瘤青年学组委员、秘书
CBCS乳腺癌指南编撰秘书
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
主要聚焦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论文发表于Clin Cancer Res等期刊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卫健委面上课题、上海市卫健委人才项目
全国乳腺癌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
乳腺肿瘤支持治疗管理学院全国冠军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