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该病。2016年12月18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组织专家撰写的首部《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在上海正式发布,该指南汇集了我国结直肠癌领域众多专家的力量,反映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先进的规范化治疗理念,旨在提高行业内医生对结直肠癌标准化治疗的认识,将对我国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起到重要积极的推动作用。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首部《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的由来

秦叔逵教授:早在2012年,CSCO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的制定,包括结直肠癌指南的编写。但由于当时国内缺乏相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特别是对指南共识的撰写缺乏经验,因此那时的临床诊疗主要借鉴国外的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这些指南在我国结直肠癌临床诊疗中起了一些引领示范的作用,但由于并不是针对我国结直肠癌现状所撰写,因此在应用中难免碰到很多问题。
2016年初,CSCO指南制定动员大会提出,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结直肠癌现状的指南。会议指出,该指南重点是制定适用于国内绝大多数人群和基层的策略,并且成立了结直肠癌指南工作组,初步制定了撰写方案。在接下来的8个月中,经由18位专家4次易稿,共纳入约120篇国内文献,最终形成包括2.4万字,5个章节的指南初稿。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的特点是:文字内容少、表格丰富,体现了直观和简单的特点。此次指南的权威发布,进一步规范我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药物化疗的诊疗流程,使广大肿瘤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针对结直肠癌标准化治疗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使广大结直肠癌患者受益。
用好“教科书”和“参考书”
秦叔逵教授:由于国情不同,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种遗传背景不相同等众多原因,在涉及到用药等一些细节情况时,包括NCCN、ASCO、ESMO等在内的很多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我们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规范带有一定的行政行业标准,且需要考虑我国经济卫生的可能性和全国范围的适用性,因此更新慢(四年更新一次),相当于“教课书”;而CSCO指南考虑更多的是内容的先进性和及时性,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因此更新比较快,相当于“参考书”,也是对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南的补充。二者互相结合,互为补充。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的“四大特色”

李进教授:与西方国家的指南相比,本指南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第一,本指南实践性强、简便,易于操作。以往的绝大多数指南以文字为主,本版指南主要以简洁明了的图表形式,各级医生还可以通过图表下面的注释来了解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因。另外,与欧洲的ESMO指南和美国的NCCN指南不同的是,本次CSCO指南重点强调了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边远农村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医生在诊断结直肠癌时所采用的诊断标准是不相同的,很多时候并不能进行规范的诊断,通过此版指南的推广有助于帮助基层医生们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规范化诊断,更加适应中国广大基层医生的需求。该特色更加切合指南主要面向基层的初衷,可让中国广大医务人员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诊治时有章可循,从而真正让患者获益。
第二,基本策略+可选策略,实用性更强。国外的指南往往是讲述整个处理流程,如何一步一步往下做。而如果第一步就没有做好,人们往往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本版指南中,我们对医生会遇到的当前状况推荐一个基本策略,还附有其他可选策略,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还可以在下面表格里面找到相应的平衡方式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实用性更强。这种策略使医生可以根据碰到的状况做出诊疗决策,无须要求患者整个疾病的病程治疗均在同一医院完成治疗,更加适合中国医生在门诊量大、患者多、诊治时间短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第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多地依据中国临床实践的经验、证据以及临床工作中的需要来撰写。虽然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规范和指南都结合了中国的循证证据,但是更多的是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撰写,而本版指南中所体现的都是来自中国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相信本次中国指南的发布将对我国标准化结直肠癌诊疗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苏展教授:此版指南还重点突出了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为了让指南更加切合中国的实际,本版指南吸取国外指南的精华,对部分内容的顺序做出了调整。例如,在NCCN指南中,只是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后面提出需要肝转移癌患者开展MDT模式。而从医生的思想上来判定可切除不可切除本身就需要不同学科专家的MDT讨论,所以指南提出将MDT的概念放到总论中,因此更加适合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思维模式。
结直肠癌标准化术后的辅助治疗:与国外差别不大

张苏展教授:本次指南首先明确阐述了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方案上基本与国外指南一致。对于临床上三期结直肠癌患者,我们推荐的是FOLFOX(首选)或CapeOx(首选)两个方案,特别是CapeOx方案用口服药代替48小时的静脉注射,可能更适合中国患者,使患者可选择门诊治疗。对于二期结直肠癌患者,本指南强调了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类型以及有无高危因素来决定辅助治疗方案,推荐卡培他滨单药口服治疗。
将筛查作为指南的重点,以期提高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张苏展教授:本版指南花了较长的篇幅介绍结直肠癌的筛查,首次在指南中提出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措施。在卫计委项目的支持下,从2007年至今,已在全国15个筛查点完成将近100万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筛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南将筛查的方法、人群、年龄以及高、低危的分层都做了新的修订。我们应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筛查,实现疾病的早诊早治,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病死率。正是由于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指南大大得到了充实,更是有别于其他指南的独特之处。
面对公众普遍产生的焦虑和恐慌,应理性看待并做好全民科普
张苏展教授:就肿瘤来讲,每个人遗传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面临的癌症威胁也并不相同。中国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面临的癌症压力也有所不同。在东南沿海地区,结直肠癌已经成为很高发的癌症,在上海,肠癌的发病率已经成为消化道肿瘤领域的第一位;而在中部和西部,胃癌、肝癌和食道癌则是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我们的建议是,个人应结合自己所在地区找相应的医生咨询,然后采取相对比较有的放矢的措施来防治癌症。总之,在肿瘤领域,无论是预防和筛查,都应该有的放矢。
李进教授:首先,对于公众来讲,一方面关注健康,一方面也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已有证据证明,性格较开朗的人较容易焦虑的人的肿瘤发病率低。此外,还要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例如多吃蔬菜、水果,防止肥胖,少吃腌制食品,预防糖尿病。不论是预防还是筛查,都应该有的放矢。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特别是有结直肠癌和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注重个人的健康体检。第二,对于医生而言,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搭建一个为患者服务的全民科普平台,可以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患者筛查和治疗期间的依从性,更好地为患者进行诊疗。最后,在政府层面上,需要加大对健康的投入,帮助社区医院和基层医院进行肿瘤早期筛查,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我们呼吁整个社会行动起来,通过专家、科学家的努力,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信将来攻克癌症时间不会太久。
专家简介

秦叔逵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八一医院副院长,全军肿瘤中心主任兼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担任国际肿瘤免疫学会(SITC)理事,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北京CSCO基金会理事长,解放军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理事兼肿瘤专科学会副主委,国家卫生计生委肿瘤规范化诊治专家委员会委员肝癌、胃肠间质瘤和癌痛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考核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专科学会委员。

李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副院长,担任亚洲肿瘤联盟(FACO)副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秘书长,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CSCO药物安全专委会主任委员,CSCO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张苏展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现任国际大学结直肠外科协会(IUSCR)区域主席,国家卫计委MDT工程管理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