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年ASCO大会上,ASTRUM-010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原研的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用于经过标准治疗的MSI-H/dMMR实体瘤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基于该研究,斯鲁利单抗已经获得国内“泛癌种”适应症。在本期采访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介绍已经或即将开展的斯鲁利单抗用于胃肠道肿瘤的研究进展,并与我们分享该中心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的多学科团队(MDT)诊治经验。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年ASCO大会上,ASTRUM-010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原研的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用于经过标准治疗的MSI-H/dMMR实体瘤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基于该研究,斯鲁利单抗已经获得国内“泛癌种”适应症。在本期采访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介绍已经或即将开展的斯鲁利单抗用于胃肠道肿瘤的研究进展,并与我们分享该中心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的多学科团队(MDT)诊治经验。
潘宏铭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卫健委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指导中心主任
国家新药审评专家
国家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继教中心肿瘤学综合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CSCO支持和康复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主持和参加临床试验280多项,主编《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和防治》、《肿瘤内科诊治策略》和《肿瘤内科合理治疗和用药技巧》等,主持制订《中国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消化道肿瘤合理用药指南》等,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多项。
肿瘤瞭望
基于ASTRUM-010研究,斯鲁利单抗于今年在国内获批MSI-H/dMMR实体瘤二线/后线治疗的适应症,该研究也入选了今年ASCO大会。那么,斯鲁利单抗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疗效表现如何?
潘宏铭教授:基于ASTRUM-010研究,斯鲁利单抗获批了国内的MSI-H/dMMR实体瘤二线/后线治疗的适应症,这实际上是对斯鲁利单抗“泛癌种”适应症的批准。大家知道MSI-H/dMMR病人对PD-1、PD-L1单抗的免疫治疗敏感,而且可用于多种实体瘤当中,因此国际上已经有几种PD-1、PD-L1单抗的免疫治疗药物被批准用于MSI-H/dMMR的晚期实体瘤,并成为一种“泛癌种”治疗的基本策略。
我国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非常高,但治疗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满足。斯鲁利单抗已经获批“泛癌种”的适应症,并纳入了CSCO胃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瘤种的指南。今年ASCO大会上,ASTRUM-010研究数据也进行了更新。这是一项严谨的多中心的Ⅱ期研究,入选的患者为经标准治疗失败的MSI-H/dMMR晚期实体瘤患者,该研究包括两种疗效分析,其一是主要疗效分析人群,即通过研究中心和中心实验室确认为MSI-H,第二是敏感性疗效分析人群,主要基于中心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确认为MSI-H。在108例入组患者当中,主要疗效分析人群和敏感性疗效分析人群的ORR分别达到39.7%和43.1%,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同类的KEYNOTE-164研究(33%-35%)和CheckMate142(34%)研究。
ASTRUM-010研究也进行了胃肠道肿瘤亚组分析。在ASCO报道的数据中,敏感性疗效分析人群有45例是结直肠癌患者,这部分患者的ORR达到了47%。实际上在ASTRUM-010研究中大约有80%的入组患者为结直肠癌,当然研究还入组了少数的胃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实体瘤患者,所以在未来的亚组分析当中,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胃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实体瘤的有效性。
肿瘤瞭望
ASTRUM-010已证实单药斯鲁利单抗二线/后线治疗的积极疗效,未来是否可能进一步向胃肠道肿瘤晚期一线或早期治疗拓展,以及与其他治疗联合?
潘宏铭教授:免疫联合治疗的确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人员以及患者高度关注的一个领域。为了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适应症,我们肯定要从后线向一线治疗以及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领域拓展。目前免疫治疗的标志物多数都以PD-L1表达、MSI-H/dMMR、肿瘤突变负荷等。
随着免疫标志物的深入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丰富,越来越多的联合治疗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中,以期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比如一项Ⅲ期临床试验将探讨斯鲁利单抗+HLX-04(复宏汉霖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XELOX 用于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在胃癌领域,也有一项围手术期的Ⅲ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在新辅助治疗阶段采用斯鲁利单抗联合SOX,对照组单用SOX,术后继续使用斯鲁利单抗以及对照组SOX的辅助治疗。另外,我们也能从KEYNOTE-177研究中得到启示,对于MSI-H/dMMR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一线使用PD-1单抗的确能够改善中位PFS(16.5个月),而化疗组仅为8.2个月。因此,我非常期待斯鲁利单抗在更多的实体肿瘤当中进行深入的研究,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实实在在地从中获益。
肿瘤瞭望
随着治疗手段的丰富,临床上越来越强调综合治疗、个体化决策,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成为近年提倡的诊疗模式。您如何看待MDT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贵中心在MDT方面有哪些实践经验?
潘宏铭教授: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个体化治疗也越来越得到提倡。但在考虑个体化治疗的同时,我们还要强调综合治疗与全程管理,所以多学科团队(MDT)显得尤为重要。MDT就是通过团队的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MDT模式有多种类型,有基于医院的MDT,即讨论门诊或住院的一些疑难病例,或者满足一些有需求的病人。还有一种是基于会议的MDT,主要是通过规范化的、标准的病例学习,提升我们MDT协作讨论的水平。另外还有基于互联网的eMDT,通过互联网视频来解决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疑难病例。eMDT能够很好的解决基层医疗机构MDT力量不足的情况,也有利于开展跨省甚至跨国的远程MDT讨论。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医院,尤其是大学的附属医院,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MDT团队,但市县级医院由于专家的匮乏以及工作的繁忙,往往没有规律规范的MDT讨论。我们邵逸夫医院在医院成立初期,就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Loma Linda University)的帮助下开展建立了MDT,至今已经积累了28年的经验。建立MDT,首先要有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把MDT作为医院的一个项目管理来推动,从而规律、规范地进行。第二,专家团队要高度协作、高度配合、互相支持,才能推动MDT团队的建设。第三,要有固定的会议室来开展MDT的讨论,也要有相应视频、图片等信息设备的支持。第四,要有固定的时间,比如每周的某一天下午或者某一时段来进行MDT讨论。第五,参加讨论的专家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基于现有的指南(NCCN指南、CSCO指南,ESMO指南等)要求,依据循证医学开展MDT讨论。最后,我们也要向病人反馈规范化的MDT讨论结果,跟踪MDT讨论生成的方案及其执行的效果,通过评估反馈,不断提升MDT讨论的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