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圆满举行。本次会议上顺利完成了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并对新版《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以下简称CABC指南)进行精彩解读,以及对近期乳腺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享交流。大会主席、当选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分享了本次会议的亮点以及新版CABC指南的更新要点。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2年7月30日,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圆满举行。本次会议上顺利完成了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并对新版《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以下简称CABC指南)进行精彩解读,以及对近期乳腺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享交流。大会主席、当选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分享了本次会议的亮点以及新版CABC指南的更新要点。
01
《肿瘤瞭望》:作为本次大会主席,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次大会的日程安排及亮点内容。
李惠平教授:这次会议主要有两方面的日程安排。第一是举行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的换届会议,选举出新一届的主委、副主委和常委等。第二是在学术会议中解读《中国进展期乳腺癌指南》的更新要点以及近期的乳腺癌研究进展。
中国女医师协会成立于1995年,是卫生部业务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协会;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则是中国女医师协会下属的一个二级学会。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专业委员会不断成长、壮大,做出了许多工作成绩,包括制定《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以下简称CABC指南)等。本次换届会议上,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乔杰院士和毛汛副会长出席了会议,陈晓枫副会长也发来了书面祝贺。
本次会议我们总结了上一届委员会的工作,并选举出新一届成员。我本人有幸再次当选第二届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频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红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月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中华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当选第二届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委员会已经由第一届的12名常委、30名委员发展至109名委员、37名常委;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和政治素养,我们还提名通过由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担任党建指导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乳腺癌专家。在新一届委员会成立以后,我们将继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临床一线中发挥排头兵的带头作用,敢于担当、勇挑重任,为中国的乳腺癌防治事业贡献力量。再者,专委会一贯倡导在协会会长乔杰院士的带领下,以专业为依托,发挥我们的积极影响作用。例如,自从CABC指南发布以来,为我国乳腺癌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了指导。在国内乳腺癌指南共识中,CACA-CBCS指南推出了精要版的“小红书”,而我们的CABC指南则被称为“小粉书”,非常契合女医师的形象和乳腺癌“粉红丝带”的象征意义。
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结束后,我们又举行了学术会议,对CABC指南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解读,同时分享和讨论了近期ASCO会议的乳腺癌重要进展,包括HER2阳性、激素受体(HR)阳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等不同亚型的热点问题。
02
《肿瘤瞭望》: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当前我国晚期乳腺癌诊疗现状,以及CABC指南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更新的。
李惠平教授:近年来,乳腺癌系统治疗日新月异,涌现了众多新型治疗药物。尤其是进展期乳腺癌领域,每年都有一些重要研究进展改变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对于HR阳性乳腺癌,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已经成为新的一线标准治疗,可以使患者的中位PFS达到20多个月,中位OS甚至可以突破5年;而经过CDK4/6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携带PIK3CA突变的患者可以选择PI3K抑制剂,携带BRCA突变的患者可以选择PARP抑制剂,DESTINY-Breast04、TROPiCS-02等研究则提供了ADC治疗方案的选择。
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主要的突破进展在二线/后线治疗领域,除了小分子TKI、T-DM1以外,DESTINY-Breast03研究已经使T-DXd成为了新的治疗选择,国内的RC48等其他ADC药物未来可能也会在乳腺癌领域拓展。
对于TNBC,虽然化疗仍是当前的主要选择,但可以在生物标志物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案,包括PARP抑制剂(BRCA突变)、抗PD-1/L1免疫治疗(PD-L1表达阳性)。Ⅲ期ASCENT研究则让我们看到了戈沙妥珠单抗在二线/后线治疗中的疗效。
基于上述丰富的乳腺癌治疗进展和突破,我们的指南共识也要跟上节奏。所以我们在本次会议上集中讨论了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也将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完善CABC指南,对其进行了更新。
03
《肿瘤瞭望》: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次CABC指南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更新。
李惠平教授:首先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虽然晚期乳腺癌还无法治愈,但可以“分阶段治愈”,包括“3年治愈率”、“5年治愈率”等。实际上,有不少HR阳性或者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已经可以实现5年生存,实现慢病化管理。另外,我们也提倡通过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等技术进行线上诊疗,可以提高乳腺癌全程管理的便捷性,让乳腺癌患者得到更规范的诊疗服务。
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方面,我们结合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做出了以下更新。对于TNBC晚期患者,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完善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以指导用药选择,包括PD-L1表达用于指导免疫治疗、BRCA突变用于指导PARP抑制剂治疗等。随着基因检测越来越平价,可及性越来越好,将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信息。对于HR阳性晚期乳腺癌,正如前面提到的,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是当前的重要一线治疗方案,但在后线治疗中也可以从PARP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治疗中获益,也需要在生物标志物指导下选择。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则提出了曲妥珠单抗耐药的概念,以前更多强调的是内分泌治疗耐药。对于(新)辅助抗HER2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短时间快速进展的患者,可以直接转入二线治疗选择,包括各类小分子TKI和ADC类药物。
04
《肿瘤瞭望》:指南的不断更新有哪些重要意义?
李惠平教授:CABC指南的及时更新,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当前乳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非常快,每年都有大量新的证据涌现,我们希望能够基于循证、总结经验,进行快速的整理更新,使其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工具书。第二,国内外乳腺癌领域涌现了很多新药,但有不少新药还没有在国内获批上市,指南也会基于循证进行严谨、科学的推荐,这对患者想要接受这些新型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对于新药的超适应症用药,指南会基于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给出严谨的建议。我们也鼓励更多患者参与到临床研究中来,推动我国创新药物的发展。
李惠平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 学习2年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共同组长和执笔人
中华医学会乳腺学组委员
亚洲乳腺癌协作组专家组成员(ABCCG)